近日,笔者走进驻马店通脉整骨堂,浓郁的中药香气与墙上“抖手一把抓”的匾额相得益彰。在这里,宫廷御医四百年第十五代非遗传承人王洪喜不仅用“抖手一把抓”整骨绝技为患者解除痛苦,更以半生心血投身中医文化弘扬——从带弟子奔走各地交流学习,到深入社区学校普及健康知识,再到帮扶贫困学生重拾健康,他用行动让源自老北京羲合堂的四百年宫廷技法,既葆传统之魂,又添时代之温。
溯源:四百年技法的传承与“传扬”初心
“这门手艺不是‘藏着掖着’的私产,是老祖宗留下的中医瑰宝,得让更多人知道它、受益于它。”提及传承,王洪喜的话里除了敬畏,更藏着一份弘扬的执念。他介绍,这门技艺根在明代老北京羲合堂,作为宫廷御用骨伤诊疗机构,传承着“宫廷整脊正骨术”“筋骨气血平衡术”“宫廷秘方五行通脉火龙灸”三大核心技法,四百年间靠“口传心授、实操为要”延续至今。
王洪喜的传承之路,早在幼年时便扎下了根。那时的他,总爱黏在家族长辈身边,整骨堂的小院里飘着淡淡的草药香,长辈们的诊室永远坐满了求医的人——有因劳作扭伤腰的庄稼汉,有肩膀一高一低的孩子,还有拄着拐杖、膝盖疼得直不起身的老人。他常搬个小板凳坐在角落,目不转睛地看长辈们施展“抖手一把抓”:双手轻贴患者的脊背或膝盖,腕关节轻轻一沉、快速抖动,待肌肉放松后,再顺势“一把抓”住错位的骨骼,只听细微的“咔”声,原本皱着眉、咬着牙的患者,转眼就能直起腰、迈开步,甚至红着眼眶握住长辈的手说“不疼了,能干活了”。
那些场景,像种子一样落在了王洪喜心里。他不懂什么是“经络气血”,也不明白“宫廷技法”的分量,只知道长辈们的这双手有“魔力”——能把别人的痛苦“揉”没,能让愁眉苦脸的家庭重新有笑声。有一次,他看到一位母亲带着脊柱侧弯的女儿来求医,女孩因背不直总被嘲笑,哭得抽抽搭搭;经过长辈用“抖手一把抓”调理后,女孩的肩膀慢慢平了,还特意跑回来给长辈送了自己画的画。那天晚上,王洪喜拉着长辈的衣角说:“我也要学这手艺,让更多人像这个姐姐一样,能开开心心地走路、上学。”
从那以后,他成了整骨堂里最“执着”的学徒:长辈认穴时,他就凑过去记穴位的位置;长辈练手法时,他就找个沙袋模仿揉法、拨法;家里的骨骼模型被他摸得发亮,吃饭时都要对着图琢磨“哪块骨头错位了该怎么调”。哪怕手心磨出了茧子,手臂练得发酸,他也没停下——因为他总记着那些患者康复时的笑脸,记着自己幼年时许下的心愿:要把这门能救人的手艺学好,让更多人摆脱骨骼病痛,重新找回健康的生活。
而早在早年摸索技艺时,他就带着这份初心,常跟着长辈去义出诊,看到他们的正骨操作手法,他就认真记在本子上,回来后自己就反复练习;遇到疑难病症,他就主动向长辈请教,帮长辈整理病例,一点点积累经验。如今,他书房里还留着当年的笔记本,扉页上写着幼年时听长辈说的话:“手艺是用来救人的,得让它活着、传着。”
绝技:“抖手一把抓”的神奇与健康科普的践行
采访当天,脊柱侧弯患者小李不约而至。因长期坐姿不当,小李的脊柱Cobb角达18°,左肩比右肩高3厘米,左侧腰部时常酸痛。王洪喜先通过“望站姿、触棘突、查活动”三诊辨证,随后双手轻贴其胸椎与腰椎,腕关节快速小幅度抖动间,只听“咔”的一声轻响,小李起身活动后惊喜喊道:“腰不紧了,肩膀也平了!”现场测量显示,其双肩高度差缩至1厘米,腰部活动范围明显扩大。
这样的场景,不仅发生在整骨堂里,更常出现在社区广场、学校教室。每周,王洪喜都会带着弟子走进社区,摆起“中医骨骼健康义诊台”:为老人免费检查腰椎、颈椎,教他们用“按揉风池穴”“腰背拉伸操”预防骨关节病;每月,他还会走进中小学,用卡通挂图、骨骼模型给学生们讲“正确坐姿与脊柱健康”,现场纠正不良体态,发放《青少年骨骼保健手册》。“很多孩子的脊柱问题都是坐姿不当引起的,早科普、早预防,比后期治疗更重要。”他说,去年在一所乡村学校宣讲时,发现10余名学生有轻度高低肩,经过半年免费指导与随访,多数学生的体态已恢复正常。
仁心:救助贫困患者与培育中医新人的双担当
“技法是根,医德是魂,咱不能看着孩子因为没钱耽误治疗。”从医四十余年来,王洪喜始终把“济困”放在心上。针对贫困家庭的骨骼疾病患儿,他专门设立“非遗正骨助童计划”:为百名脊柱侧弯、长短腿的贫困学生免费提供全周期治疗,不仅免治疗费,还自掏腰包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邮寄康复支具;曾有一名来自驻马店农村的贫困学生,因脊柱侧弯严重面临辍学,王洪喜不仅为其免费治疗半年,还联系学校为孩子减免学费,最终帮他重返课堂、顺利升学。
在培育弟子上,王洪喜更是“呕心沥血”。他打破传统师徒制的局限,采用“跟诊实操+理论教学+外出交流”的模式:白天带弟子在诊室摸骨认症、练习手法,手把手纠正发力角度;晚上开设“中医基础夜校”,结合人体解剖学讲解经络与骨骼的关联;每年还会带弟子前往北京、河南等地的中医医院、非遗传承基地交流学习,参加全国骨伤科技术研讨会,让弟子既能吃透传统技法,又能对接现代中医发展趋势。
如今,他培养的百名弟子中,已有多人在基层开设了中医骨伤诊所,将“抖手一把抓”技法带到了百姓家门口。
荣耀:从非遗传承到国际弘扬的中医担当
凭借精湛技艺与无私奉献,王洪喜收获了诸多荣誉:其独创的“特色中医三联通脉疗法(整脊正骨抖手一把抓)”获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基金管理办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,他本人被评为“全国名老中医劳模”“新时代国医大师代表”,事迹入选《国家记忆人物大典》。但对他而言,更珍贵的是中医文化被认可的时刻。
王洪喜大师现任北京義合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,北京恒谦御方疑难病研究院院长,河南省老庄中医药研究院院长,河南通脉整骨国医堂(中华老字号)通脉集团董事长,整脊正骨专家,中国抗癌协会会员,受邀参加马达加斯加大使馆“首届中医特色人才走进驻华大使馆”系列活动,受聘于萨尔瓦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特邀保健中医,河南省国际医疗保健互助促进会副会长,受聘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才教育认证中心终身客座教授,大国医药智库成员等众多荣誉和职务。
近年来,他多次走出国门,将这门宫廷技法推向国际:受邀走进萨尔瓦多、坦桑尼亚等国驻华大使馆担任特邀保健中医,为外国友人诊疗骨骼疾病;在国际中医交流会上,他现场演示“抖手一把抓”,讲解中医经络理论,让海外人士直观感受中医非药物疗法的魅力。“有位外国友人治疗后说‘中医的手比仪器还精准’,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。”王洪喜笑着说,中医是中国的,更是世界的,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学会这套技术,让更多人爱上中医、信赖中医。
四百年宫廷技法,在王洪喜的手里,既是治病救人的“神技”,也是弘扬中医的“载体”。如今,驻马店通脉整骨堂已成为集诊疗、传承、科普于一体的中医阵地,而王洪喜仍在坚守:每周雷打不动地进社区、去学校,带着弟子奔走在交流与诊疗的路上。他说:“只要我还能动,就会把这门手艺传下去,把中医的好讲给更多人听——这是我的责任,也是我的心愿。”
供稿:军魂 摄影:李川 审核:马山坡 校对:王腾